解码生命 守护健康

【CCOS2017·名医专访】庞继景教授: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中应用前景广阔,将为色盲患者带来“睛彩视界”

2017-09-21 08:02:54华厦眼科医院集团


 

华厦眼科医院集团,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眼科医疗集团之一,已在全国建立了50余家专业医疗机构。



 

编者按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于2017年09月13日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此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办,由福建省医学会承办。会议主题集中在眼科临床诊疗新技术以及科研等新进展方面。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庞继景教授是国际上享誉盛名的基因治疗研究的专家,在此次会议中也发表了精彩演讲。《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采访到庞教授,并就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全色盲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基因治疗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现状、研究困境以及我国基因治疗未来努力方向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访问。

 


 

 基因治疗的应用原理

庞继景教授表示,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基因治疗是一项较先进的技术。众所周知,人体是由各种各样的生物蛋白组成的。基因通过转录、翻译,最后形成蛋白。如分解糖分的胰岛素就是一种由基因决定而分泌的蛋白。如果基因突变出现问题,便无法表达具有正常功能的胰岛素蛋白,进而引起机体血糖升高。眼睛也是如此。如有些蛋白的作用就是决定视物能力,如果表达这些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这些蛋白的表达出现异常,那么机体便会丧失视物能力。所以,基因治疗的原理其实就是解决这些因为基因突变而造成的蛋白功能异常的问题,通过修补基因或者转入正常基因的方式使机体重新表达正常蛋白,以恢复机体正常功能,进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庞教授指出目前基因治疗大部分主要还是针对于遗传性疾病的治疗。

 


 

 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中应用前景广阔

庞继景教授表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在现阶段确实是一类难治性疾病。因为其他大多数眼病目前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治疗,如白内障等。以前这类疾病之所以难治疗,其主要原因是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未探索出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进展,我们已经了解到大部分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因为基因突变而造成某些功能性蛋白缺失进而导致一系列疾病。目前研究已经发现了290多种突变基因以及其所引起的相关疾病。庞教授指出只要将导致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突变基因纠正过来,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目前国外已经有一些研究通过病毒载体将相关正常基因转入到病变细胞中以到达治疗目的。所以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已经不再是不可治疗的一类疾病,目前已经对多达十种由不同突变基因而引起的疾病进行了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如由RPE65基因突变造成的雷伯氏先天性黑矇(LCA2)的基因治疗研究已经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下一步FDA将就是否将其列入商业治疗进行讨论。所以眼科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是有非常广阔前景的。

 


 

 基因治疗将为色盲患者带来“睛彩视界”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现了6种全色盲突变基因,其中最主要的是CNGB3基因突变可造成全色盲1型,CNGA3基因突变可造成全色盲2型。对于这两种类型已经通过建立动物模型研究得到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并已全部进入临床试验,目前进展非常顺利,Ⅰ期临床试验未出现任何问题,即将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庞教授表示,希望对于在中国发病率比较高的全色盲2型的临床试验可以更快地进展并在中国投入临床试验,庞教授表示这也是他此次回国的一个原因,也是一个期待。

 


 

 基因治疗“路漫漫”,但前景广阔,“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中国到日本再到美国,近20年来庞继景教授一直走在世界眼科治疗顶端技术——基因治疗的前沿,此次回归祖国,庞教授表示是为了实现回国创业的梦想,让基因治疗真正地造福于中国患者。


 

庞教授指出目前基因治疗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比较正规的途径,也就是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投入临床使用的药物治疗,目前在眼科方面还没有。国内曾经有过一种治疗肿瘤方面的药物,但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而且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所以没有推广使用。从科研角度讲,目前已经有相关基因治疗的尝试性科研性质的治疗,但是尚未经过Ⅲ期临床试验的检验,尚不能作为基因治疗的一类药品。总体来说就是科研上讲这类药物是存在的,但是从临床及商业角度分析此类药物尚不存在。


 

庞教授表示希望在厦门眼科中心可以建立其在国外所经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通过现有的动物研发平台、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平台,以及准备建立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和生产平台,来实现此次回国的一个梦想。庞教授指出,事实上两三年前国内和国外在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这两三年来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及商业化突飞猛进,尤其是在眼科基因治疗方面,可以看得到非常好的前景和发展潜力。


 

目前,国内在基因治疗方面最主要缺少的是一个完善的开发系统,如独创的运载工具或者治疗载体,现存的一些载体很大部分都是在国外引进的载体上做一些改进后的产物。另一方面,在临床前期研发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事实上目前国内临床医生的手术技巧是非常不错的,但是由于基因治疗是一种比较新兴的科学技术,本身也具有很多未知领域,这不同于那些可以预测的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可以直接在患者身上试验,基因治疗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可预料的事情,而且一旦发生对整个行业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庞教授表示希望回国后还是可以按照国际上的通行惯例,从动物实验再到临床试验Ⅰ期、Ⅱ期、Ⅲ期,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而并不是跳跃式前进方式。此外,庞继景教授谈到其回国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外药物比较贵,同一种疾病国外投入的研发基金可能远在国内的五至十倍左右。同样一种病,如果在国内研发,一只眼睛大约15-20万元就可以得到治疗,而在国外研发至少要十万美元,或者更高,还要加上其他的一些费用,这对于国内患者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负担,不符合我国国情。

 


 

最后,庞教授呼吁国内各方面专业人士共同努力,研发出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物美价廉的治疗载体,这样才能真正地造福于中国患者,让这些患者更早的重见光明。


 

专家介绍

庞继景,厦门眼科中心眼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视网膜基因疗法技术在中国传播的主要促进者,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眼科研究系教授,中国海外学者视觉和眼科研究联合会理事兼秘书长。于1982-1988年在中国医科大学68期英语医学班学习。毕业后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94年在著名小儿眼科专家日本眼科学会理事长丸尾敏夫教授指导下在日本帝京大学病院眼科临床研修1年。于1999年获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眼科学医学博士称号。随后赴美国奥克兰大学眼科研究所,在所长Dr. Janet Blanks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不同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在小鼠视网膜的表达。2002年转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任眼科助教授(研究系)。主要通过研究和人类视网膜疾病具有共同致病基因的小鼠动物模型来探讨基因疗法治疗人类视网膜疾病的可行性。


 

庞教授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包括雷柏氏先天性黑蒙,视网膜色素变性,全色盲,蓝色单色视在内的多个基因治疗临床前期及临床试验项目组负责人或成员,也是视网膜基因疗法技术在中国传播的主要促进者之一。近年来,有七十多篇有关基因治疗的文章发表在眼科及基因治疗的主流杂志。曾获H. Talmage Dobbs 眼科贡献奖(Emory University, 2003),及包括以Robert P. Burns 博士 (密苏里大学,2005)命名的客座教授在内的多个名誉称号。2011年在广州获第四届全球华人眼科大会/16届全国眼科大会“海外华人眼科学与视觉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在美国眼科及视觉研究大会期间获OCAVER视觉及眼科研究杰出成就奖。目前担任国内外多家眼科,基因治疗,病毒及遗传专业杂志编委或审稿人。现任中国海外学者视觉和眼科研究联合会理事兼秘书长。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