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生命 守护健康

美国两大科研机构同时盯上的“基因剪刀”技术,预计商机将达460亿美元?

2017-06-29 13:00:06中国知识产权报

 

编者按:近日,随着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作出裁定,在美国博德研究所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之间,一场持续长达4年的“基因剪刀”专利纠纷暂时告一段落。据称,该技术带来的商机预计将达到460亿美元。什么技术如此“值钱”?


 

  原标题:被称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权之争暂时告一段落,但应用难题仍待解决——


 

  “基因剪刀”如何“剪断”专利纠纷?


 

  “美国博德研究所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下称伯克利分校)的发明并不冲突,博德研究所继续拥有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权。”近日,随着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作出裁决,一场持续4年的“基因剪刀”专利纠纷暂告一段落。


 

  诞生于2012年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因能够在活细胞中有效、便捷地“编辑”基因,被形象地称为“基因剪刀”。凭借在基因编辑领域无可比拟的优势,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被科学界认为是21世纪生物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突破。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问世后不久,博德研究所与伯克利分校便展开了一场专利权之争,PTAB的裁决确认涉案双方的发明属于不同的技术,互不影响。不过,有专家指出,虽然双方的发明是不同的技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会存在一定交叉,如果双方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领域都拥有专利权,其他企业在应用该技术时需要获得双方的专利许可,不然将面临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对此,专家建议,双方可以选择和解,建立一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领域的专利池,共同推进该技术的应用和市场推广进程。


 

  谁打开了基因“魔盒”?


 

  2012 年6月,伯克利分校教授珍妮弗·道德纳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首次公布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试管中精确切割DNA的可行性。在此之前的1个月,伯克利分校就已针对该技术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专利申请。


 

  2013年1月,美籍华裔科学家张锋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首次公布了如何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植物、动物与人类细胞。2012年12月,张锋所在的博德研究所针对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专利申请。博德研究所提交专利申请的时间虽然晚于伯克利分校,但其选择了加急审查程序,并于2014年4月率先获得专利授权,技术内容涉及在真核细胞或任何有细胞核的物种中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


 

  2016年1月,伯克利分校以“专利冲突”为由,针对博德研究所的CRISPR基因编辑专利以及另外11件相关专利向PTAB请求启动抵触审查程序,以确认谁先发明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博德研究所称,伯克利分校提交的专利申请描述了CRISPR-Cas9在细菌等原核生物中的应用情况,但并不包括真核生物,如小鼠和人类细胞等。伯克利分校则表示,将CRISPR-Cas9应用在真核细胞中是显而易见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都应知晓这一技术原理。


 

  2017年2月,PTAB作出裁决,其认为在博德研究所之前,没有研究人员能够绝对确认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用于真核细胞,如人类细胞,这项发明并非简单扩展,因此博德研究所继续拥有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权。此外,PTAB在裁决中并未否定伯克利分校针对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提交的专利申请,其认为两者的发明并不存在冲突。


 

  对于PTAB的裁决,博德研究所在官网上刊发声明表示,赞成PTAB的裁决结果。同日,伯克利分校也发表声明称,尊重裁决结果,但仍坚持珍妮弗·道德纳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发明人。有媒体报道,伯克利分校将针对裁决结果向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提起上诉。


 

  谁搅动了市场暗流?


 

  尽管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开发药物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该市场已经处于迅猛增长状态,其带来的商机预计将达到460亿美元。有专家分析,伯克利分校与博德研究所的专利权争夺战实际上是该技术背后的市场利益之争。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基因治疗疾病、农业领域的转基因农作物、工业领域的优化药物等方面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该技术才引发了这场备受瞩目的专利权之争。


 

  “伯克利分校提交的专利申请描述了CRISPR-Cas9在细菌等原核生物中的应用情况,但没有描述在真核生物,如小鼠和人类细胞中的应用,这个区别非常重要,因为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最具有商业应用前景的很可能是医药领域。目前,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已经在从伯克利分校或博德研究所获得了专利使用许可。”香港鸿鹄律师事务所法律顾问王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场专利权争夺战的目的,更多的是商业利益之争。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权之争是一场未来市场的争夺战,但如何加快该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仍是双方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韦玉生一直从事优化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编辑’各个物种基因,并促进医药和农业等领域取得革命性发展。任何重大发现都需要技术基础,张锋研究团队之所以能实现‘基因剪刀’在哺乳动物细胞里‘编辑’基因,珍妮弗·道德纳研究团队的基础研究是重要支撑。在明确了专利权归属之后,如何让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药物研制等方面发挥作用,并加快商业化进程是双方亟需考虑的问题。”


 

  谁能破解运用难题?


 

  PTAB的裁决确认涉案双方的发明属于不同的技术,互不影响,博德研究所继续拥有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权,且并未否定伯克利分校针对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提交的专利申请。在后续审查过程中,如果伯克利分校的专利申请也获得授权,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是否会遇到更多纠纷,相关领域的企业又该如何破解专利运用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博德研究所的专利技术内容涉及针对除细胞以外的真核细胞(包括人类)的基因编辑方法,伯克利分校的专利申请技术内容涉及在非细胞的体外环境中进行基因编辑的应用情况,该专利的权利申请要求保护范围更广。


 

  王磊向本报记者介绍:“如果博德研究所和伯克利分校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领域都拥有专利权,则局势会变得很微妙。目前,虽然伯克利分校提交的专利申请尚未获得授权,但其技术内容覆盖所有细胞,而博德研究所的专利技术内容仅覆盖植物和动物细胞,如果美国专利商标局最终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真核细胞上的应用归属为博德研究所最先发现的话,则伯克利分校需要对专利权利要求书进行修改,有可能最后不能获得和博德研究所应用范围相同的专利权,相关的权属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


 

  虽然PTAB的裁决认定双方的发明是不同的技术,但业内人士分析,两项技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会存在一定交叉。如果双方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领域都拥有专利权的话,其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问题。王磊表示,一种可能是博德研究所拥有和真核细胞有关的专利,另一种可能是博德研究所和伯克利分校在运用自己的专利技术时,均可能涉嫌侵犯对方的专利权,因此,为避免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双方可以通过签署专利交叉许可协议的形式来共享这一专利,其他厂商在应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时,必须同时与博德研究所、伯克利分校签署专利许可协议,不然有可能涉嫌侵犯其中一方的专利权,这对加快该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非常不利。


 

  对于如何解决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难题,王磊建议,博德研究所和伯克利分校可以成立一个专利产业联盟,打造一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领域的专利池,将专利技术进行商业化运用之后,双方可以按一定比例分配专利许可费,这样既可以避免专利纠纷,又能保证双方共享专利技术带来的收益。(本报记者 冯飞 通讯员 娄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