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生命 守护健康

6月基因行业大事件

2017-07-02 09:00:10凯思特医疗器械采购服务平台

 


 


 

人类首次拍摄DNA复制,与中学课本相差巨大;9 家基因公司入围 2017 年度全球 50 大最聪明公司;“基因魔剪”CRISPR/Cas9技术的专利之争又有新进展……六月基因行业这一个个事件历历在目,激荡起基因行业的一片涟漪,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基因的六月。

1

政策

1、六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干细胞、免疫细胞治疗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生物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日前,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体育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中明确要求加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生物治疗前沿技术的临床应用,创新治疗技术,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2、用于肿瘤液体活检的数字PCR技术进入CFDA特批通道!

近期,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审评中心(CMDE)官网上,“芯片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PCR)分析系统”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这意味着,这款数字PCR产品被率先纳入“绿色通道”。

 

3、《“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重磅发布!点名“无创检测”

6月14日,科技部官网正式印发《“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重点加强新型生物医学成像、新型术中分子影像、生理信号获取、新型测序技术以及医学图像处理、新型体外诊断、组织修复和再生、人工器官、神经工程、健康监测与促进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加强精准诊疗、无创检测、医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及颠覆性创新技术培育,引领新一代诊疗装备发展,推动我国医疗器械科技产业的技术跨越,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4、科技部发布2016生物和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6年,科技部委托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会同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对生物和医学领域共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独立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经科技部部务会会议审定,现将评估结果予以发布。

 

5、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初评结果出炉!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初评通过的4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和13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在科技部网站公布,同时公布的另有2016年度初评通过的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项。初评通过的1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和3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用项目在委托管理单位、推荐单位及项目完成单位等进行内部公布。

 

6、中国工程院2017院士增选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各学部经过审阅材料、专业组评审、学部评审和投票等程序(医药卫生学部采用通信评审、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在相关专业背景学部评审),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05位。

2

行业事件

1、基因魔剪”专利之争:中国专利没授予张锋,给了他的对手

“基因魔剪”CRISPR/Cas9技术的专利之争又有了新进展。尽管今年年初在美国本土失利,但后续,欧洲专利局和英国专利局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获得有广泛使用范畴的CRISPR/Cas9技术专利。如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将赢得来自中国的一分。美国时间和瑞士时间当地6月19日,Intellia Therapeutics和CRISPR Therapeutics两家公司相继发布消息称,其已经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上的专利。

 

2、两公司认为“基因魔剪引起突变”论文错误

上周《自然·方法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称,基因编辑工具CRISPR能引起基因组内大量基因突变。但据《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网站近日报道,两家基因编辑公司Editas药物和Intellia制药的科学家们分别写信给《自然》杂志编辑部,认为这一论文的结论完全错误,要求将该论文撤稿,并从科技文献中删除。

 

3、1700万巨额罚单对基因检测行业的影响

近日,河北省临漳县妇幼保健站因使用未经注册的医疗器械而受到了1765.4万元的行政处罚,给其他医疗机构敲响了警钟。对妇幼保健医院的巨额罚单不仅敲响了医疗机构规范的警钟,也敲响了第三方医学检测,尤其是基因检测行业的警钟,对基因检测仪器、试剂以及检测服务都有很大影响,基因检测作为新兴的医学诊断科学,自身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但国家的监管无疑已经是加速收紧。

 

4、日本推出能检测上千遗传病的夫妇孕前基因检测

日本的Genesis Health care公司和美国的基因检测公司GenePeeks合作,于上个月向日本市场推出了针对非患病人群的夫妇基因检测。这是日本首次推出能检测1050种遗传病患的、多项目夫妇基因筛查。公司方面从4月18日就能开始接受委托进行筛查分析。

 

5、美国公司在华开启新生儿全基因组测序!

一家波士顿的DNA测序公司正在为中国新生儿提供全基因组测序,这引发了人们的争议:关于新生儿的遗传信息,父母到底应该了解多少?Veritas Genetics解释说该测试将由医生开处方进行,将对新生儿950种严重幼年或者晚年疾病风险、200个与药物反应相关的基因以及超过100个身体特征的遗传学信息进行检测。这项测试叫myBabyGenome,费用为1500美元,可以帮助找到新生儿基因组中隐藏的严重问题。

 

6、国家“精准医学研究”项目落地 钱其军教授牵头肿瘤免疫治疗专题

近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公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由钱其军教授牵头申报的“基于修饰型抗体及免疫细胞的精准医学治疗的标准研究”项目,从众多竞争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资助,这也是本次重点专项中在肿瘤免疫治疗专题的唯一立项项目。

 

7、9 家基因公司入围 2017 年度全球 50 大最聪明公司

日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发布 2017 年度全球 50 大最聪明公司榜单,该榜单入围公司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认为,可能在未来会主导所在行业。此次榜单中共有 9 家基因科技公司上榜,涵盖基因测序、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等上下游领域。排名最高的美国著名的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公司 23andMe。

 

8、2017 SCI影响因子更新

2017年6月13日,2017年度SCI期刊影响因子在Web of Science上可查询。去年拔得头筹的期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今年最新影响因子为187.04,与去年的131.723相比又增加了不少,显示了其不可撼动的冠军地位。

3

企业动态/投资并购

1、23andMe的脑洞检测项目

23andMe近期开始了人类耐受力遗传研究,这项研究也是全球第一次大规模地将一本正经的科学研究引入基因检测消费者的家中。在此之前,23andMe曾就抑郁症,生育问题和肠应激等疾病进行了类似研究,并通过调查参与者健康史,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情况研究性状与基因的联系。而这项新的研究还包括两项关于疼痛耐受和疼痛史的调查,这也是23andMe第一次要求客户自己进行实验并提供报告的项目。

 

2、GRAIL与卢煜明教授创立的Cirina合并

GRAIL,一家以在早期可治愈阶段诊断和筛查癌症为使命的生命科学公司,日前宣布与早期测试癌症公司Cirina 达成合并最终协议。Cirina, 是一家同样专注于早期癌症诊断的公司,由来自香港中文大学(CUHK),无创分子诊断与筛查领域的世界权威卢煜明教授(Dennis Lo)及其同事赵慧君教授(Rossa Chiu) 和陈君赐教授(Allen Chan),以及主要投资者德诚资本(Decheng Capital)共同创建。

 

3、益方生物完成1900万美元B轮融资

益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InventisBio),一家快速成长并致力于新药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今日宣布完成1900万美元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奥博亚洲领投,礼来亚洲基金跟投。益方生物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中美两地展开研究工作,拥有肿瘤和痛风病治疗领域的4个候选药物,其中3个有望今年在中美两国进入一期临床试验。

 

4、Kite首款CAR-T疗法获FDA优先审评资格

Kite Pharma宣布,美国FDA为其首款CAR-T疗法axicabtagene ciloleucel的生物制剂许可申请颁发了优先审评资格(priority review),并计划于今年11月29日做出批复。这项优先审评资格,也标志着有望治疗难治性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首款CAR-T疗法离患者又近了一步。

 

5、NIH的噩梦!17年前的那个男人将再让世界为之颤动

DNA测序在个体化用药领域的前景一度占据着各大主流媒体头条。人类基因组学先驱J. Craig Venter在2014年联合创立了一家名为“Human Longevity”的公司,通过测序一百万人的基因组来预测和预防疾病。

4

评论/人物声音

1、尹烨: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1999年,华大基因代表中国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当时破解一个人的全基因组耗资30亿美元。今天,费用已经降到了5000元左右人民币。” 尹烨说,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为普通民众服务是自己和华大基因始终不忘的使命。他预测,在不远的未来,大家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掌握自己的“生命密码”,根据基因组图谱,可以轻松地找出是否有致病基因,进行疾病的预测,真正实现“我的基因我掌握,我的健康我做主”。

 

2、詹启敏:未来大数据会对医疗做出精准决策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认为大数据为精准医学提供重要的支撑,精准医学可以提供海量优质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人工技术,可以促进精准医学的发展,最终实现精准医学服务于健康的目的。总结而言,完整的临床信息、多种形式的分析数据以及分子影像、分子病理、临床药物等数据,最后汇总形成大数据,它给医疗提供一个支撑,实现个性化的治疗,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降低费用,这也就是我国医改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支撑我国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3、《转》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吴文娟教授 | 感染病精准治疗——多挑战VS新技术

吴教授:分子诊断是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等特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极大推动了感染性疾病的快速、精准诊断,同时在学术上也带来了更大的争鸣。

 

4、《转》访瑞金医院倪语星教授 | 每年导致70万人死亡,面对超级细菌,打出“组合拳”

倪教授:近年来,肿瘤的精准治疗十分热门,人们希望通过基因分析技术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其实,在感染病的治疗方面更加需要精准治疗。在肿瘤领域中只有通过精准检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精准治疗,同样感染病的精准治疗也需要诊断前移,首先要进行的是精准检验。

 

5、张锋大神又获奖了,奖金25万美元

“人类基因组测序揭示了导致成千上万种毁灭性疾病的基因突变。然而,其中大部分疾病是无法治疗的。我们想知道,假如我们能够开发一种精准去除这些突变的疗法将会怎么样?”

张锋博士的实验室一直在致力于进一步改善基因组编辑技术,并将它们用于更好地理解人类疾病。他说:“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技术来消除导致疾病的突变。”

5

研究进展

1、CRISPR技术或导致许多不良突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StephenTsang和团队现在利用一个更加广泛的方法,测序两只经过CRISPR技术编辑的小鼠的基因,并将其与未经过基因编辑的控制组进行对照。他们通过这种方法在两只基因修饰小鼠中鉴定出超过1000个普通基因突变,并认为这是由CRISPR技术导致的。

 

2、40个与智力有关新基因现形

《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称,荷兰科学家对智力全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的关联分析,在与智力相关的特定基因组区域发现了40个与智力有关的新基因。最新研究能为大脑功能和认知带来新的生物学启示,并有助于定义智商的遗传成分。

 

3、基因治疗新进展:有望"消除"严重过敏症状

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一组科学家团队在基因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通过注射特定基因的造血干细胞实现靶向清除特定免疫细胞,来让特定的严重过敏性反应“消失”。对于存在严重过敏者的病人说,其免疫细胞(T细胞)会对某种特定过敏原的特定蛋白产生“记忆”,一旦形成今后都会在接触过敏原后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过敏反应消除的关键就是清除掉免疫细胞中的记忆。

 

4、遗传病基因检测及治疗院士工作站成立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发现了和失眠症相关的7个风险基因,相关研究或为研究人员阐明诱发人类失眠的生物学机制提供思路;此外,研究者还表示,失眠症或许并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疾病。

 

5、《Cell》:细菌的特定基因,既延寿又安康

来自于美国贝勒医学院王萌教授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Microbial Genetic Composition Tunes Host Longevity”的文章,首次系统研究了共生细菌与宿主衰老的关系。他们惊喜发现:细菌中有多达数十个基因,在被删除后,能够显著延长宿主线虫的寿命!

 

6、吃货之间更重感情,因为他们重叠了1%的味觉基因

福勒与耶鲁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分析了近2000人的约150万个基因变异标记。他们发现,从统计学角度看,朋友之间有约1%的相似基因,这相当于拥有共同玄祖父母。

 

7、喝茶引起女性表观遗传学变化

近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研究人员发现女性的饮茶习惯能够导致已知癌症和雌激素代谢相互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观遗传变化,而表观遗传变化是能够引起我们基因发生表达终止和表达开启的重要化学修饰。该研究对应文章名为Tea and coffee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DNA methylation in four European cohorts,发表于最新上线的Human Molecular Genetics杂志。

 

8、Cell刷新认知:几乎任何基因都可以影响疾病

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内各基因间相互关联,几乎任何基因都可以影响疾病。 因此,大多数疾病的遗传特性不能归因于少数的核心基因,而是来自众多在疾病途径之外起作用的外周基因的微小贡献。这项工作在6月15日Cell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有所描述。 遗传与生物学教授Jonathan Pritchard博士是论文的资深作者。

 

9、Cell改写教科书:人类首次拍摄DNA复制 与中学课本相差巨大

科学家早就假设在整个复制过程中,前导链(leading strand)和滞后链(lagging strand)上的DNA聚合酶在某种程度上会彼此协调,使得在拆开过程中,彼此不会超越。但本次研究,科学家第一次在镜头下看见DNA的复制过程,这个过程完全没有任何协调。不知怎么着,每一股链表现得与另一股链无关,而且每次的结果都能完美匹配。这个团队发现,平均来说,这两股链复制的速度大致相同,但在整个过程中,出现惊人的停止和开始,因为它们表现得像是两个在自己的时间线上的独立实体。

 

10、你的瑜伽练习起作用了嘛?新研究力证瑜伽益处在DNA开始!

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免疫学前沿”杂志上,文章回顾了十多年的研究,分析了我们的基因行为如何受到包括冥想和瑜伽在内的不同MBI的影响。考文垂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的首席调查员Ivana Buric表示:“世界各地的数百万人已经享有像瑜伽或冥想这样的心灵干预的健康益处,但是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些益处在分子水平上开始。”Ivana Buric强调:这些活动通过影响我们的基因表达来扭转压力或焦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简单地说,MBI使大脑沿着健康的道路引导我们的DNA转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