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生命 守护健康

远离基因决定论,正视基因检测-读《DNA is not your destiny》

2017-05-10 00:17:59混沌巡洋舰


 


 


 

今天介绍的是一本17年的新书,书名直译是“DNA不是我们的命运,完整的记录我们和我们的基因之间那些值得注意的误解”。如果你曾听过米国的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公司23rdAndMe以及国内的微基因(WeGene),或是对这类服务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中的观点就值得你去参考。


 

对于那些不熟悉基因检测的读者,可以先让读者看看我的微基因检测结果,每一类大约有些什么,之后会就每一类进行点评,最后会给出“DNA is not your destiny”这本书中的分析。


 

先来说说这里的运动基因,类似的检测还有所谓的天赋基因,包括是否适合学音乐(绝对音准)等。关于这类检测,这本书告诉你,第一,目前研究得出的不同基因型造成的差异,是很小的,决定智商的不是一两个基因的差异,而是至少5000个不同基因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些检测所基于的样本不一定是你所在的人群,在一个人群中有差异的基因不一定在其他的人群中也会有差异。所以,你要想了解你的天赋,直接看表现就好。


 


 

健康风险是基因检测的核心卖点。这本书中对其也有细致的论述,少部分基因确实可以如同开关一样决定我们的是否患病。但大多数疾病的成因却如同一张杂乱的大网,既有基因本身的影响,也受外界坏境的变化而触发,还有心理因素的影响,最气人的是,有时候是否得病根本就是运气决定的。而基因检测只关注了其中的一个因素,且没有考虑到不同的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不同,以及参考的研究的可靠程度,例如是否可以重复。所以这本书建议读者对健康建议分类讨论,看看检测的健康风险到底是“开关式”还是“网络式”。对于那些自己风险降低的疾病,也不能以为基因检测给了自己“免死金牌”,不要因为自己没有酗酒或吸烟成瘾的基因就尝试烟酒,或者基因告诉自己不易肥胖就暴饮暴食。

这一类的检测,还有你是否容易焦虑,是否守时等。这一类检测是否准确,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对结果加以解释,你要是相信结果的话,总能找到相匹配的生活经历,而你要是不想相信结果,也能够找到反对的证据。这类的解读,人们会本能的觉得缺少可靠性,或者将其当成星座结果一样去看。


 

最后说说这类产品中经常出现的祖源检测。这类检测不是针对基因上某一个具体的差异,而是使用了全部检测到的位点。然而要记住的是,人类的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是极小的,而且这些差异大多是不会造成实际差异的漂移(genetic drift),最后,基因检测判定不同人群依据的是当前人群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例,但是当前的人群不一定等同于几百年前人群的状况。

分类的论述了基因检测技术上目前的局限,只是这本书的一小部分。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是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提出了我们在谈论基因时躲不开的一个认知偏差,书中将其称之为“essential bias”,这里姑且翻译成“本质偏见”。
 


 

心理学上最熟悉的认知偏差被称为“基本归因谬误”,讲的是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人们认为生物具有满足如下特征的本质(essence),人们在归因时,会只注意到“本质”的影响,或是将本质看成是最基本的归因对象,而忽略了外界环境的影响。


 

被称为本质的东西,是无法被掩盖的。就如同哈利波特就算被麻瓜抚养,也会表现出魔法天赋,人们当成是本质的东西是深深的埋藏在内部的,这是被当作是”本质“的东西的第一个特征。被称为”本质”的东西是自然的,是不应该被改变的,这解释了很多人本能的反感转基因的心理动因。本质的第三个特点是其可以作为划分不同类别的界限,比如人们在区分不同种族的人时,会想到基因的差异,甚至以为不同种族或性别的差异就只来源于基因。


 

认知的过程就是给出解释的过程,而将事物发生的原因靠其本质去解释,可以简化图景,可以让人们在这过程中偷偷懒,这是本质偏见,或者说基本归因谬误始终需要警惕的原因。而大多数对基因一知半解的人,在看了关于基因的一些科普后,会觉得基因天生满足“本质”的几个特征,比之前占据了“本质”这个占位符的东西,比如面相,手相,或者天命什么的靠谱多了,从而坚定的把基因脑补成决定生物体的终极归因,且这个自然赋予的内在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其决定了不同生物的分类。


 

然而这样的思考方式是会带来问题的。这本书中列举了诸多心理学实验,其中最常用的套路是给受试者看不同的文章,一类论说人的某个行为(例如聪慧与否,是否有创造力,是否有暴力倾向,是否容易酗酒等)由基因决定,另一类则是一篇论说这些行为与基因无关的文章,然后观察不同组的受试对相应问题的归因是偏重内在的本质还是外在的环境。不出意外的是,看到了这些报道的被试会更多的受到本质偏差的影响,而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本书的结尾,作者提出了我们思考基因时应谨记的几句话。基因不是决定一个人方方面面的神谕,无论是谈论他人,还是要求自己,都要拥抱坏境的因素,拥抱坏境与基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以把基因比作你的舞伴,在不同的曲调(环境)下,可以展现出不同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