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生命 守护健康

基因对健身影响有多大?原来你一直活在鸡汤里

2017-05-14 08:28:30牛叔说电影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健身界都非常流行“体质学说(Somatotype)”:人类分为三种体质,内胚(Ectomorphic),中胚(Mesomorphic),和外胚(Ectomorphic)。如下图所示,内胚型易于囤积脂肪,运动型易于增肌,而外胚型较为消瘦,脂肪和肌肉量都比较小。

很多人相信,不同体质的人,需要配合不同的运动及饮食计划;体质由基因决定,后天无法更改……其实,这些概念大多数早就在科学界过时了。不信?请继续往下看。

1. “体质学说”是概念,不是科学

三种体质的分类方式,最早来源于心理学家 William Herbert Sheldon 在 1940 年发表的论文 。

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呢?得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起:从 1890 年开始,一直到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常春藤联盟各校,实行一项政策:新生入学时,需要裸体拍摄正面、侧面,以及背面的全身照片,存入学校档案。在当时,由于工业迅速发展,体力劳动的数量急剧下降,造成很多人具有形体缺陷,或者身体素质变差。当时,这方面的研究又很缺乏,于是催生了这种拍照的行为,以及“人体测量学(anthropometry)”:通过对人体形态的检测,预测其健康状况,以及性格,甚至行为表现等等。

当时,Sheldon 是哈佛大学以及哥伦比亚的学的研究人员,基于这些照片数据,发表了这项研究,提出:人类分为三种体质,不同体质的人,性格会有不同,并间接影响其犯罪概率。体质由基因决定,后天无法更改,以此推断,如果某些种族具有某种特定体质,他们会具有天生的犯罪倾向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了:上世纪早期,现代药物研发取得一定进展,Sheldon 本人对于药物的期待是很高的。他的著作里有这么一句话:physique is destiny,意思是“体型决定未来”,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一定十分荒谬。那么,这又和药物有什么关系呢?Sheldon 对于体型研究的动机,来源于他对科学的预测:在美好的未来,药物可以做到改变基因,所以,向那些有“基因缺陷”,犯罪率比较高的种族投放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基因,维护社会稳定。

听起来,有没有点纳粹的感觉?

事实上,Sheldon 被人批判最多的一点,便是极端种族主义。鉴于这点离题太远,不展开说明了。

总之,这项研究在现在看来,漏洞很多,比如:

其预测的是性格与犯罪动机,和健身没有任何关系

所有数据来源于照片,而非真实人物;

实验不具有可重复性;

实验结论非常主观;

实验采样非常狭隘,根本无法反应体质与年龄的关系;

不谈这项研究,压根没提体质与健身的关系,它所提出的,仅仅是一个概念,没有经过任何科学证实,也没有任何生理学的研究基础。

2. “改进版”体质学说

当然,Sheldon 的论文在当时是很有影响力的。在上世纪 50 和 60 年代,很多科学家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试图证实这种分类方式的科学性。比如,Sheldon 自己在 1954 年 ,又将分类方式细分成 3 种指标,每种指标分为 7 个等级,来反应体质偏向外胚、中胚还是内胚。这种分类方式的结果往往会用二维图表示(如下图):

这种分类方法,相对更加科学细致一点,但在生活中,实用性大大下降:所有指标加起来,一共有 7^3 = 343 种不同测试结果,压根没办法归类表示。

也有人试图使用量化方法归类体质 (3),采取的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各部位维度、各部位脂肪厚度等等,如下图:

同样,这种计算方法非常复杂,在实际生活中基本没有任何实用性;其准确性也遭到过很多质疑。

甚至在某些书里,常常还会自相矛盾,提到在成长过程中,体质其实是会发生变化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女孩儿童时期比较消瘦,青春期之后就变成了“易胖体质”或者“运动体质”。当然,这种现象同样缺乏可信的科学证据。

所以,哪怕是在今天,各种改进后的“体质学说”,仍然有以下缺陷:

分类方法复杂:科学的分类方法牵扯到各种数据指标,不可能用仅仅三种体质代表全部;

没有任何研究能证明体质和基因的关系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准确预测体质类型;

更不要提,所有健身网站宣传的都是:“内胚容易长脂肪”“外胚不容易增肌”这种毫无科学证据的东西。想想看,你是否见过如下表述:

“我是内胚体质,天天散步,一斤也瘦不了,喝凉水都胖”;

“我是运动体质,一跑步小腿就长肌肉”;

“我是外胚体质,怎么练都壮不了”;

……

请问你是真的去测了基因(更不要提,现在完全没有证据表明,基因和体质有任何关联),还是只觉得训练没效果,随便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是有人相信体质学说?因为大部分人太懒,而且不喜欢阅读,这样正好给他们训练没有成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借口。)

3. 体质差异,确实存在

虽然从总体来说,亚洲人与别的种族的人,先天差异(指增加肌肉的难度,或者基础代谢率)非常小。但缩小到个人,人与人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基因会决定一部分你的体型,包括:

骨骼形态、骨架大小;最典型的例子是,亚洲人普遍身材比较小(饮食、锻炼,和生活习惯是重点,但基因有一小部分影响);

像下面这种妹纸的“九头身”身材,是模仿不来的,也算是东方人少有的体格啦。

脂肪分布;比如有些人倾向于下半身堆积脂肪,有些人倾向于腹部与臀部堆积脂肪,这些都和基因有所关联;请注意,这里指的是脂肪堆积部位,而非体脂率;

饮食效率:这点主要是间接影响,比如亚洲有高达 90% 以上的人有着乳糖不耐受的毛病,导致人均乳制品摄入少;不同人群受基因影响,肠道菌群分布不同,可能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物消化效率不同;

肌肉纤维比例:不同人,同一部位的肌肉,红白肌的比例相差很大,也是主要由先天决定 ;比如有些人肌肉维度很容易增加,可能因为快肌比例相对高;有些人增肌困难,或者提高耐力比起提高力量轻松,可能因为慢肌比例相对高;目前,主流的科学看法是,快慢肌无法互相转化,可能存在第三种肌肉纤维“灰肌”,在一定条件下有变成红肌或者白肌的倾向 ,但机理尚不明确;

诚然,有些人天生基础代谢高,慢肌比例大,增肌困难,符合“外胚体质”,但更多的人,则是不同元素混合,很难简单粗暴地使用三种方法分类。举个例子,有人对于蛋白质吸收效率很差,一吃蛋白就拉肚子,所以一直很瘦;后来,他经过药物和饮食的调理,慢慢能够吸收蛋白,并且配合运动,发现自己其实增肌很容易——这种情况,到底是外胚,还是中胚呢?

有些人会问:“我看过很多研究,表明世界顶尖的运动员,在某一种运动项目内,体型是很一致的,是不是说,体型学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呢?”

其实,这个道理和之前说过的很多例子一样:顶尖的长跑运动员大多数慢肌含量高,不是因为训练增加了慢肌,而是天生慢肌多,才能成为世界顶尖;举重运动员身高矮,不是因为举重“压了个子”,而是因为矮个子更适合举重;同样,这种研究成果只能说明,当你要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时,基因的作用会显露——在平常的训练中,套用一句网上流传很久的话,“已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上拼天赋”。

目前,现代的科学研究,几乎没有使用 Sheldon 的体质学说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成果,居然变成健身圈的心灵鸡汤,流传快一个世纪,到今天仍然生生不息,也算是一朵奇葩了。

更不要提,很多人所谓的“体质”,完全是自我定义:跑步完小腿粗了,就是长肌肉;练了一星期体重没变,就是不容易减脂;练了两个月,胸肌变大了,就是“慢肌变成了快肌”……迷信体质学说,只会让你在健身路上越走越偏。